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38名,有市政工程博士学位点;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市政工程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近千人。
学院建有“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滨海盐碱地)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扬州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和“江苏省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践教育中心”,拥有环境科学、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所,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一流。
学院与国内外诸多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德、英、澳、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或合作研究,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学院毕业生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100%。其中40%以上毕业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其他毕业生就业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建设单位、企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网址:http://hjxy.yzu.edu.cn/
招生咨询电话:87979516、87978791
联系人:段老师、陈老师
微信公众号:扬大环院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当前及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拥有多项省部级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能够为您提供一个成长成才的平台,实现您的梦想。
真诚地期待您们的加入!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1.选择扬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四大理由
1)深厚专业积淀,历史底蕴卓越
省内首创:1952年创办,是江苏省最早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文革”前省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奠定行业标杆地位。
权威认证:2008年、2013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2018年、2024年通过专业评估认证,2019年获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学历全球认可。
本硕博贯通:2006年获批市政工程硕士点,2018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市政工程),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2)顶尖师资团队,科研实力雄厚
师资结构:专业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6人具有国外留学及合作交流经历,硕士生导师16人,博士生导师4人。
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国际SCI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3)一流教学资源,实践条件领先

实验室建设:专业建有江苏省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和江苏省水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达到3000平米,实验仪器设备充足,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实践性的实验教育。相较于国内同类专业,我们专业的实验教育水平处于领先位置。
专业实习:本专业还拥有15家实习基地,供学生获得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实验室和实习条件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行业高度认可,发展前景广阔
国家战略需求:契合“长江大保护”、“海绵城市”、“双碳”战略,毕业生在环保、市政、设计院等领域供不应求。
就业优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最紧缺专业之一,历年都保持很高的就业率,本专业近年就业率超95%。水务行业是民生刚需,职业稳定性强,经验越丰富越吃香。
2.专业问答
Q1: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本专业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对象,以水质为中心,研究水质和水量的运动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工程技术。聚焦“水的社会循环”全链条管理,包括:水源开发、水质净化、管道输配系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安全供给、高效利用、生态循环,是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前沿学科。
Q2: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
专业核心课程:
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泵及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文学及供水水文地质、水工程施工及施工组织、水力学、水处理微生物学等。
Q3: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给排水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数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取用、处理、输送与分配,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雨水排放与防洪,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并具有将知识应用于给排水科学研究、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领域,解决复杂给排水工程问题的能力;可在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学校、工矿企业、政府等部门独立承担规划、设计、研发、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骨干技术人才。
Q4:学习本专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科学素养:扎实的数理化基础与跨学科思维;
实践热情:乐于参与实地调研(如河道、湖泊水质监测)、模型搭建(如管网水力模拟);
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技术;
环保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3.毕业就业(升学)情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最紧缺专业之一,历年都保持很高的就业率。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全国约500个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排名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都靠前,近年来就业率均为100 %,升学率为45 %。每年毕业生中,既有考本校的、也有考外校的研究生。主要就业于自来水厂和污水厂等运行管理单位(水务集团)、政府建设及环保部门(建设局、生态环境局及水利局)、城建和房地产建设与施工单位、市政及环保设计单位、工业企业管理部门等。
4.教师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寄语
优秀教师代表:丛海兵 教授
简介:
丛海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与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及省部级项目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寄语:
“未来即将踏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扬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教师,怀揣热忱与爱心,以扎实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热切期待与你们携手共进;而遍布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校友们,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殷切的期待,翘首以盼与学弟学妹们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再续传承。”
优秀毕业生代表:季献华
简介:
季献华,给排水工程专业96级优秀校友,现为上市公司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副总经理。
寄语:
“恭喜各位进入扬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学成之后,分布在北京、广州、西安、南通的京源环保欢迎扬大的优秀学子加入!”
优秀毕业生代表:温馨
简介:
温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学生。
寄语:
“学弟学妹们,这里,是你们梦开始的地方,是你们放飞自我激情飞扬的家。在这里,有朗月湖上天鹅游戏、长桥卧波的美丽画景;在这里,有昭文馆书香四溢,一番好景令人身心舒畅;在这里,你即将遇到乐于助人的学长学姐和知识渊博的教师团队。春去秋来,夏暑寒霜,经过多少季的青春洗礼,环境更需要你我之手,共筑更常春。愿你们能够加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环境工程专业
1. 选择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五大理由
1)学科定位: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可在设计咨询单位、建设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政府部门等独立承担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环保骨干技术人才。
2)专业建设: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2008年被列为扬州大学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2013年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现建有:“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践教育中心”和“江苏省水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等实践、科研教学平台,工程教育水平处于全国同类专业前列。


3)师资和人才培养:师资优秀、人才培养条件完善
高层次人才汇聚:本专业已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人(占比48 %),具有博士学位23人(占比92 %)。专业老师全员担任硕士生导师,实现“本硕联动”指导。
科研和工程实践实力突出: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发表SCI、核心以上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70余项,从事过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全国高校环境类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
人才培养条件完善:专业建立了一批稳定的、能覆盖专业方向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实践平台,目前已与30余家企(行)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供学生到工程一线实习。良好的实践、实习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4)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以赛促学,锻造硬核能力
学生可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互联网+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实践项目,近三年斩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实战能力。


5)发展前景:政策红利与行业机遇叠加
国家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每年投入万亿级资金支持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产业,环保行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就业方向多元: ▶ 政府/事业单位: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城市规划院,从事政策制定与监管; ▶ 企业/科研机构:环境工程设计、运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厂矿企业等环境工程技术及相关工作招聘环境工程师、环评师、项目监理、运营人员; ▶ 新兴领域:碳中和工程、环境大数据分析、生态修复技术,薪资涨幅领跑行业。
2.专业问答
Q1: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环保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工程伦理意识,毕业后可在生态环境部门、市政工程单位、环保科技企业、环境咨询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咨询管理、施工运营、技术研发及环境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骨干技术人才。
Q2: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多层联动的结构化知识框架。
核心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
Q3:学习本专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1)科学素养:扎实的数理化基础与工程学科思维;
2)实践能力: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硬核技能;
3)社会责任: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
3.毕业就业(升学)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生态环境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环境保护/市政设计院(所)、环境工程公司、厂矿企业等环保及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管理、规划、监测、环境工程设计、运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厂矿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环境工程技术及相关工作。近3年环境工程专业升学率4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4.教师代表、优秀毕业生、在读本科生代表寄语
优秀教师代表:杨文澜 教授
简介:
杨文澜,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环境工程系主任。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太湖流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等20余项研究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核心/SCI以上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扬州大学高端人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成长计划”,常州市“龙城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宜兴市“陶都英才”科技创新人才。荣获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优秀创新成果奖,2022年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南京大学全新环保科技创新奖、扬州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
寄语:
来路风尘仆仆,前途不可限量!经历了高考的你们,一定会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愿你们珍惜这段奋斗的时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我在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等你!
优秀教师代表:侯建华 副教授
简介:
侯建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本领域权威期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被引8000余次。相关成果被美国化学会(ACS),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等专题亮点报道。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6项)。入选扬州市 “绿杨金凤”领军人才和江苏省“青蓝工程”,2023年和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指导学生:科创40余项,国家级5项,省级10项,国家级奖20余项,省级奖30余项,国家级优秀毕业论文1次。
优秀毕业生代表:王菲 教授(东南大学)
简介:
王菲,环工2005级毕业生,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
方向和努力一样重要。想一下自己未来要走的路,给自己一个计划,在最美好的年华做最无悔的事!
李依凡同学寄语、简介
欢迎你加入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这里有团结友善的学长和知识渊博的老师,来这里能实现你的大学愿景,能让你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愉快!
李依凡,环工2301班在校学生。
环境科学专业
1. 选择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五大理由
1)学科定位:国家战略与全球视野的融合
环境科学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的交叉学科,聚焦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气候变化应对等全球性挑战。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引领下,本专业已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创办于2003年,拥有20余年办学积淀,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本-硕”贯通式培养体系,为学子提供优质学术平台。
2)顶尖师资:科研与教学双强团队
高层次人才汇聚:专业教师28人中,100%拥有博士学位,71%为高级职称,50%具有海外名校教育背景,全员担任硕士生导师,实现“本硕联动”指导。
科研实力突出: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承担企业科技服务项目80余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直接反哺教学。
3)创新实践:以赛促学,锻造硬核能力
学生可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环境友好材料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实践项目,近三年斩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培养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





4)发展前景:政策红利与行业机遇叠加
国家战略需求:“双碳”目标驱动下,政府每年投入万亿级资金支持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产业,环保行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就业方向多元: ▶ 政府/事业单位: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城市规划院,从事政策制定与监管; ▶ 企业/科研机构:中节能、北控水务等龙头企业招聘环境工程师、环评师; ▶ 新兴领域:碳中和工程、环境大数据分析、生态修复技术,薪资涨幅领跑行业。
5)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黄金赛道
融合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与管理学,培养“懂技术、会管理、通政策”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环保、新能源、咨询等多领域职业需求。
2.专业问答
Q1: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环保精英:
1)掌握环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政策管理的核心知识;
2)胜任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环境管理、技术研发与教学工作;
3)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与“绿色经济”的创造者。
Q2: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
课程体系聚焦“理论-技术-应用”全链条:
主干课程: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
特色课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修复技术、环境大数据分析。
Q3:学习本专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1)科学素养:扎实的数理化基础与跨学科思维;
2)实践能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等硬核技能;
3)全球视野:关注国际环保公约与前沿技术;
4)社会责任: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
3.毕业就业(升学)情况
本专业毕业去向为高质量就业与升学双通道。连续14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突出”。55%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等名校攻读硕士;30%毕业生进入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 15%投身环境咨询、碳交易管理等高成长领域;少部分学生创办环保科技公司。
4.教师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寄语
优秀教师代表:周晓见 教授
简介:
周晓见,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学。曾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入选辽宁省千层次人才计划。发表论文超150篇;申请国际、国家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和横向项目多项;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多项。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或审稿人,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科技部、教育部、多个省政府和行业学会等咨询或评审专家。
寄语:
愿你们以智慧为舟,遨游环境科学的海洋,探寻环境的奥秘与和谐;
愿你们以青春为笔,书写绿色地球的诗篇,守护祖国的碧水和蓝天。
优秀教师代表:薛文静 副教授
简介:
薛文静,女,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以污染环境修复为主体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迁转化行为及其污染修复先进技术与理论研究。成果已累计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余项。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项目。获评扬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班主任,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并在“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奖。
寄语:
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曾为雾霾天气感到担忧?是否关注过河流污染、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如果你渴望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环境科学将是你实现梦想的舞台!
在这里,你将:
探索环境奥秘:学习水、土、气等环境介质的污染机理和修复技术,揭开环境问题的科学面纱。
掌握先进技术:接触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成为未来环保领域的科技人才。
参与实践项目: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投身环保公益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解决。
共创美好未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期待与你携手,共创绿色未来!
优秀毕业生代表:苗纯萍 教授
简介:
苗纯萍,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2010届毕业生。
寄语:
欢迎加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始终秉持“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育人理念,鼓励我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还是户外的实地调研,都让我感受到环境科学的魅力与责任。希望你们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用知识和行动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期待你们加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家庭,与我们一同书写属于你们的精彩篇章!祝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勇敢追梦!
优秀毕业生代表:闫啸 主任科员
简介:
闫啸,男,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二级主任科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2012届毕业生。
寄语:
欢迎来到扬州!欢迎加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家庭!扬州是座宜人的城市,扬大是所美丽的校园,环境学院是你求学在外生活成长的地方。好好享受校园的生活吧,在教室里发奋图强,在图书馆找寻乐趣,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或者在草坪上和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畅想未来。校园中度过的四年是重要的四年,关键的四年,也将是最美好的四年。当走出校园,大学四年中的成长和回忆将伴随一生,激励前行,提供营养,赋予力量。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一、选择扬州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理由
1.1专业积淀深厚,学科优势明显
扬州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依托学校强大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专业积淀,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扬州大学品牌建设专业、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多年保持领先地位。该专业致力于培养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2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并重
本专业汇聚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7名,教授8名、副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7名。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40余项、省部级课题6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500万元,师均科研经费超50万元/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专业通过留学访问、进修、合作研究以及邀请讲座等形式,与美国、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里,学生将有机会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参与到前沿的科研项目中,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本专业建有“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扬州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0平米,设施齐全、设备先进;专业拥有4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每位学生都能通过亲身锻炼获得实践经验。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1.3专业荣誉斐然,成果丰硕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微生物学、生态工程等方面。专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近年荣誉包括(1)团中央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2019);(2)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2020);(3)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2020);(4)江苏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0);(5)江苏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9);(6)江苏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23);(7)第四届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2024);(8)首届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一等奖(2021);(9)江苏省大中专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9)。同时,学院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国际视野。
1.4发展前景广阔,就业领域多元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工作。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无论是从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还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工作,都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就业机会。
二、专业问答
Q1: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涵盖土壤、水、肥料、生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旨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Q2: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土壤农化分析、肥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Q3: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社科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土壤、水、肥料、生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利用、环境分析与污染修复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工作的理、工、农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Q4:学习本专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学习本专业需要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学习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Q5: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专业知识复杂难懂、实验操作繁琐复杂等困难。此外,由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的学科广泛且交叉性强,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然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以及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克服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Q6:社会上对专业认识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社会上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解误区主要包括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狭窄、工作内容枯燥等。实际上,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家对农业资源也愈发重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毕业生不仅可以在环保、农业、林业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在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该专业的工作内容也丰富多彩,涉及科研、教学、管理等多个领域。
三、毕业就业(升学)情况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升学率和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考研升学率高达65.1%,众多毕业生成功保研或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研究生学位,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等。同时,也有大量毕业生在环保、农业、林业等领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如环境监测站、环保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教师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寄语
(1)优秀教师代表:王圣森 教授
简介:王圣森,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Vebleo学会会士和委员会委员、环境生态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美国科学研究荣誉学会(SIGMA XI)会员与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专家、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I、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扬州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扬州大学“高端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工程项目。获评扬州大学十三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优秀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农林固废的环境修复材料的制备理论与技术、土壤与水环境污染物消减协同固碳理论与技术、耕地质量提升与农业氮磷面源污染防控和治理。科研项目方面,2016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外专项目3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课题1项、江苏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外专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1项,主持科技服务项目多项。科研论文方面,2015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h-index 42)、被引7156次(Web of Science),含热点/高被引论文16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ACS ES&T Engineering、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Biocha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共42篇,参编英文专著4部。学术兼职方面,担任《中国农业科学前沿》副主编,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Q2)副编辑,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Q1)、Frontier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Q2)、Sustainability(Q2)、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Q4)专刊客座编辑,Biochar(Q1)、Carbon Research编委(青年)、《肥料与健康》青年编委会委员、2020年国际“环境重金属”会议专题研讨会专题、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分会场召集人以及多个国际会议学术委员等。教学方面,主持省级教育教改类课题1项、校研究生教改课题2项,获评扬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海外教育优秀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首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一等奖、“首届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扬州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扬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2023连续五年)、校长特别奖学金。
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作为你们未来学习旅程中的引导者之一,我深感荣幸。在这里,我们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实验室设备先进,教学团队经验丰富,致力于为每一位同学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能充分利用这里的资源,积极探索、勇于挑战自我,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不忘对环境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智慧和汗水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2)优秀毕业生代表:朱赟德
朱赟德,中共党员,资源环境科学系2013届毕业生。先后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央视《开讲啦》栏目嘉宾、苏州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等。现任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苏州市青联副主席。他一头扎根田间10年,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精干的“新农人”,流转农田3200亩,致力于优质水稻种植,率先推行农机化服务,使数百亩区域只需要2—3名管理者,形成“小而精”特色发展路线。他服务周边农户330多户,改善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经营模式,使亩均水稻种植管理成本降低60元,带动周边农民年增收约300万元,推动地方稻米产业化发展。他把水稻田变成露天博物馆,积极传承稻作文化,带领孩子们实地认知大自然,让下一代了解农业、热爱农业。
寄语:
当高铁穿过润扬大桥的晨雾,当行李箱碾过东关街的青石板,这座被大运河浸润千年的城市,正以她独有的方式对你说:“欢迎加入扬州大学。”
扬州的美,在瘦西湖畔的二十四桥明月,更在长江岸边的生态智慧一-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是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而你们即将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解锁守护这片土地的秘密。希望你们在环院度过愉快而充实的四年,为你们人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为你们梦想的腾飞插上翅膀。
(3)优秀毕业生代表:林亚萍
林亚萍,高级农艺师,资源环境科学系2005届毕业生,2008年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第十四届党代表、苏州市十二届党代表、苏州市十五届人大代表。毕业后到望亭镇工作和创业十余年,创建出相城区第一个绿色食品认证过的品牌草莓,并获苏州市名牌产品;秉持“源于自然回归生态”的种植理念,带领御亭农产园团队在园区内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并开设田间课堂培训推广;研发实用快递包装,结合互联网+,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曾获中国好人、农业部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团中央“乡村创富好青年”、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苏州市十佳高素质农民等。
寄语:
寄语:从母校毕业后的这些年,每年都想要再回学校看看,再听听老师教诲。校园中看到活力自在的你们,都像是看到了当初的自己。现在每每在工作中遇到曾经学过又想不起来的知识,都会哑然失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不过时,所以对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你们说,学习是终身的习惯,创新是今后道路动力。而创新的底气,正是学到的那些知识。所以学弟学妹们,好好享受校园生活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愿大家今后的路,越走越宽广。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江苏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Q1选择该专业的理由?
江苏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是教育部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管理的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2021年8月,首批招生的资环1901班9位同学赴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学习;2024年8月,第二批招生的资环2301班16位同学已赴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深造;目前,第三批招生的资环2401班13位同学已做好赴美准备,将于2025年8月前往。目前,已有7位同学成功获得了北阿拉巴马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其中2位同学获“最高荣誉毕业生”、2位同学获“荣誉毕业生”称号,已有4位同学收到国外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Q2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素养,具有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
Q3专业的学制是什么?
学制:四年。合格毕业生可同时颁发扬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大学本科双学位,优先获得北阿拉巴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Q4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
(全英文授课,核心课程均由美方教师承担):英语写作Ⅰ、计算机技术应用、哲学导论、英语写作Ⅱ、数据统计、世界文明史、全球环境与社会、自然地理-天气与气候、自然地理-地貌、演讲基础、制图、编程简介、地区地理、地理领域科研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航空测量及分析、GIS编程、地理的历史和哲学、可持续发展基础、城市地理学、应用地理空间分析、遥感、地理学综合课程、数据开发与管理等。
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主要特色为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生可同时获得中方和美方双学位;(2)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深造机会更多;(3)毕业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强;(4)毕业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强。





合作学校简介
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是阿拉巴马州第一所获得学院勋章的大学,是全美东部第一所州政府支持的大学,也是全美首先发展成为地区型综合大学之一的高等学府。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2008版“美国最好的大学”中,北阿拉巴马大学被评为一类大学;在美国南部最好的研究生教育排名中位于前56位。学校共有四个学院:商学院、艺术与自然科学学院、教育与人类科学学院、护理学院。四个学院下设40多个本科专业和14个研究生专业,开设100多个不同领域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北阿拉巴马大学所授予的学位资格已获中国教育部承认。